Loading... <p style="text-indent: 2em;">记我中学时候的老同学——梁治国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生,导师郑晓华教授。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国学中心,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中华书画家》杂志编辑部主任。梁治国,1977年生,湖南省沅江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方向,导师郑晓华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理事、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理事。</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s/usr/uploads/2018/09/07/1536292581751931.jpg" title="1536292581751931.jpg" alt="IMG_20150223_13324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梁治国回湘时合影,左一为梁治国、右一为数学老师吴新平)<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品曾入展、入选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第四届全国正书大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览;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第二届翁同龢奖书法展览。作品曾获得祖国万岁“俊隆杯”华人书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三届神龙杯大赛金奖;中华青年盼奥运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书法类)一等奖等。曾参与《荣宝斋书谱&#8226;钟繇卷》、《中国书法史图鉴》、《经典碑帖临习导读》等书编写工作;《中国书法》、《书画世界》、《书法报》等报刊杂志曾刊登个人书法专题。有学术论文发表于《书法》杂志等。</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s/usr/uploads/2018/09/07/1536292349916444.jpg" title="1536292349916444.jpg" alt="0024wIwAzy74TErdymhf5&690.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多年不见,再次见到已是十年后了,他是国内青年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喜欢书法、爱好国学,记得在中学时我们俩还是同桌、同宿舍,一晃2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的经历尤如昨日啊。</p><p style="text-indent: 2em;"><div class="tip inlineBlock warning">看看他对书法的理解:</div><p style="text-indent: 2em;"><div class="tip inlineBlock info">书法是一门关乎生命的艺术,她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画,犹如人的血脉,是流动的,活泼泼的,富有无限的生意!中国书法的妙境,就体现在那一点一划变幻莫测的奇妙世界之中。饶宗颐先生认为:“书法不是依赖于写作工具的一种技术,而是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艺术。”这句话值得当下任何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人去深思。<span style="text-indent: 2em;">书法绝不是信笔涂鸦,五千余年的积淀与传承,使这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承载了无与伦比的丰富人文内涵。就这个意义而言,熊秉明先生“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的观点可谓的评。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就必须“技道”双修,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作者人格魅力与精神涵养的直接体现。时下很多书家感叹书道之难,难就难在这里。书法除技法之外,还是一个人心性的自然流露,书品反映着人品,修养的高下体现于笔端,毫发不爽。黄庭坚《跋东坡〈远景楼赋〉后》评苏轼书法曰:“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所论极是。传统作品中约定俗成的经典是不应该轻易改动的,传统作品中经过高度提炼的某些程式也是不应轻易改变的,这些东西改变了,书法就不成其为书法了。要在经典的体悟中寻找差距,要对经典碑帖的笔画反复临习,用心揣摩,并对其精准记忆,这是深入传统,将所学笔法运用于创作之中的捷径。</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临帖时,不能囫囵吞枣的通篇临习,而要善于分析和解读作品,把碑帖中各种笔画的表现规律进行归类整理,有条理有针对性的各个突破。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道理,要对经典作品进行逼真的临摹。没有深入传统就不要轻言创新,有很多现代派书法,作品形式和空间语言都十分单一,徒有其表,缺乏深层次的内涵,究其底里,不能深入传统,体会其精深微妙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目标定位很重要,不要怕深入传统,只怕不能深入传统,功到自然成,到时自然会是既古又新。</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学书法不能只顾埋头苦练,还要经常抬头看路,写一段时间,要停下来思考一下,</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总结经验,寻找得失,再坚持临习,就会不断提高。在书法的学习中,书写技巧的精微训练当然是书艺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span></div><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却显得尤为关键。</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表现手法的单一是目前中青年书法创作中的主要问题,其根源是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的缺失。</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古人下笔写字往往都是即兴而发,也许远没有我们在书写时想得那么复杂;那个时代写字主要还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所以能够挥洒自如,书写过程与内心情感密切相应,一片天机,毫无做作。</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当代书家大多缺乏自然的书写状态,过多的追求形式和技法,表面看来十分丰富,其实内涵却很单一;现代的展厅作品在形式上一件比一件花哨,在感情和内蕴上却一件比一件贫乏。我们不反对形式的创新,但矫枉过正,片面追求形式美就适得其反了。</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老子曾经说过“五色令人目盲”,毫无内涵的眼花缭乱正是审美的误区。我们要还书法以本来面目,要更多的关注内美,因为那才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我们看八大山人的书法,其格调简劲高古,素雅静美,书法线条表面看去似乎有些单一,其实不然,细细品味,就如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这就是内美。</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br/></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书法艺术<br/> ——梁治国书法的另类解读<br/> 蔡世平</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其实,我更想用“从血管里流出来的书法艺术”做标题,阐释我对书法的理解,也谈谈梁治国的书法艺术。但这个“血”字显得过于庄严和沉重,也不符合梁治国的现时状态,毕竟他还只是一个三十来岁且在和平岁月中出生、成长,没有历经忧患的年轻人。用现在这个标题,意思相近,也能比较好地表达我的观点。书法是给人看的。看得多了、久了,就会看出一些门道来,看出一些想法来。一定是有这么一个看的过程:大而化之看,笼而统之看,走马观花看,来来回回看,全神贯注看,仔细看,深情看,眼睛钉子样“钉”着字看。这样一看,有些被称为“书法”的线条、线条组成的方块字就溜了、跑了,模糊一片,甚至不见踪影了。“书法”在你的眼中,也在你的心中轻轻抹去,只剩下一张白纸和白纸上一片“空”的苍凉与惆怅。而那些真正称得上“作品”的书法呢?就留住了你的眼睛,也留住了你的脚步和思绪,还有激动与欣喜。那线条、那字显然是在纸上落了地、生了根的,你的眼前会出现一片青葱的原野,生机勃发,意趣盎然。我以为梁治国的书法就是这落了地、生了根,从泥土里生长拔节的带着生命体温的活活泼泼的书法艺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书法是线条流动的艺术。而最容易流动的东西,恰恰最需要坚硬的物质做基础。云是流动的,但天空是其雄阔的背景;风是流动的,但气流是其厚实的土壤;河流是流动的,但流动的河流始终紧贴着山川大地。书法亦如这流动的云彩、大气与河流,也需要紧贴着天空的雄阔与大地的厚实。书法的根须是要深扎在这苍天、气流和大地里的,否则就会变成无根的艺术,而无根的艺术,从本质上说不能称其为艺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能不说到书法传统。这也是书坛几十年来的热门话题。我以为仅仅从书法传统说书法传统,开口闭口“二王”,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书法传统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中国的民族传统,应当体现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它同样是中国的山川与大地。这样认识书法传统才是有价值的。<br/> 梁治国以小楷为其书法成就。练的是一点一横、一竖一撇的硬功夫。这个喝洞庭湖水长大的农家孩子,五岁学书,笔一直没有停下来。先上农业中专,后又进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中华书画家》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是硕学鸿儒云集之地。五年多来耳濡目染,梁治国从老先生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深深懂得禾苗是如何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治国浸融在泥土里、浸融在生命里的书法线条、墨色终于破土而出,生长成一片茵茵绿林。他的书法既有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厚功力与学养,又有日新月异、地球一村的当代面目与当代精神。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都做到了“好看”和“耐看”,显示了既沉稳有力又高贵典雅,既端庄安静又摇曳多姿的生动气质。<br/> 书法是活的。我看书法,首先看其线条是不是从纸面上“生长”出来,是不是自然的、健康的,就像原野上生长的庄稼和草木。其次,看它生长的“势”与“态”,是不是“长势良好”?“态”即是一种形态、姿态、情态,是一种风神。作为一件书法作品,而这两个要求是必须达到的。否则,不能称其为书法作品,只能是干巴巴的纸上堆砌物。梁治国的书法正应了我的书法审美观。<br/><br/> 现在市面上许多书法“作品”,似乎都缺这两样东西。“做”书法成了某些书家的基本功课。有些作品的线条一看就知是“做”出来的。“态”和“势”也是“做”出来的,根本看不到那个“活”劲来。做古拙状、做沉雄状、做青春状、做现代状、做贵族状、做满纸烟岚状,遗憾的是这做、那做,就是做不出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来。做出来的书法山河,风一吹就全没了。当然书法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玩枪弄棒一下子,附庸风雅一下子,或者说靠着书法赚几两小银子,养家糊口一阵子,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一个真正的书家来说玩套路终究不是办法,那样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社会的。书法沦为一种讨巧的工艺实乃书法的大谬。<br/> 禾苗拔节、春蚕吐丝,哪一节、哪一寸,不是它们那生命过程中弥足珍贵的一截呢?你“做”好了这一截,就“做”好了书法,这才是书法的正确“做”法。<br/> 书法是简单的艺术,而简单的艺术可能是最复杂最难处理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生命写的。写好写坏,别人如何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用心去写,用生命去写,这也是书法的基本立场与态度。只有用生命去写,又有与生俱来的天分与资质,才会写出书法的个性来,写出书法的神采来。现在是一个花样翻新、形式主义泛滥的时代。形式主义是对本质的遮蔽,是无能装有能的“装”。“装”只能装得了一时,却装不了一世。面对如过江之鲫的书法家,端正态度与立场是重要的。梁治国取了书法的正途,用农人对待土地的真诚与勤勉耕耘书法,老老实实去做,也许这正是梁治国书法艺术的当代意义。梁治国正处于成长期、上升期。现在我们看到的“梁书”是中学生的团体操,青春无限,烂漫多姿。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他书法的兵马阵,沉雄高古,墨色苍茫。<br/> 书法是不能跟风走的,因为风走了,书法也走了。<br/> 梁治国没有跟风走,这样必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现在他的书法“长势良好”,可以说是“丰收在望”。其书法个性开始显露,正受到书坛的普遍重视,书法前途不可限量,这是令人鼓舞与高兴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诗境忽来还自得 醉乡潜去与谁期<br/> —— 记梁治国的书法状态<br/>查律</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与治国相识于北大的课堂,朱良志老师的“中国美学概论”是北大美学专业的硕士课程,听课人数不多,占用一个不大的教室,大家围坐一圈,在此氛围中的聆听是一种莫大享受。每当朱老师开课就有不少校外的仰慕者前来,治国是几位必到者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诗境忽来还自得,醉乡潜去与谁期。”是白居易《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中的句子。治国是个直率的人,从不掩饰自我的判断和见解,故易于与人相处,但是他又是一个比较独行的人,这更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中。治国对于书法的钟情是发自于内心的,因此本科毕业后选择了与所学不同的书法专业为方向攻读硕士学位。他与当下很多科班出生的书法家不同,治国并不是潮流的追随者,也不是一心要制造某种潮流的用心者,对于他来了说更多的是“自得”的状态。</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自得是一种自我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心灵得到慰藉、满足与提升。书法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书为心画”,贵真、贵诚,任何的伪——矫情、做作都违背着书写的本意。然而作为一个从事书法的人是需要一个成长过程的,并非一步可以登天,但是每个人应该把握其中的度,尽可能地涵其真,养其诚,因为这将关涉一个创作者步入最后境界的可能。中国古代美学诸命题所关涉的是在根本上解决人心的问题,而书法的从事者将在其中获益,同时将所得转惠给他人,当然,这只是对书法有着正确的态度与方法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治国的书写呈现了充满生机的笔墨状态,在他内心中对书法的把握有着充分自信的。治国的作品以小楷与行草为主,小楷是不容易把握的。当毛笔书写从日常实用领域退出的时候,小楷的书写脱去了实用的需求,心灵的融入成为核心。然而,对于小楷来说其技术性要求是非常强的,人们往往在对小楷之“法”的追求中反而为其所束缚,而无法展现其应有的精神内涵。显然,在治国的小楷作品中呈现了一种爽朗而自适的情态。这种爽朗、自适同样在他的行草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呈现,以其细腻多变的笔触在情感畅达的同时营造着一种亮丽、温和的氛围。在节奏丰富的笔踪中展现了独有的纸面时空,单纯、浓郁而蕴藉。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在当今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向中人们对其的把握越来越容易陷入琐碎和繁复,同时内在精神的纯粹性以及意蕴的饱满度则越来越受到损伤。治国能够清晰地把握其本,并且在自得中醉心,是极为可贵的,相信其能够在不断努力下更加丰满、更加自由。</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北京大学博士后)</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笔含春雨润 墨带落花香<br/> ——梁治国书法欣赏 <br/>苏金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70后的书家中,梁治国是佼佼者。他出生于1977年,开始上小学时正是经过文革后的中国教育全新恢复时期,所以,70后出生的治国,在受教育上比起前面几代人幸运的多,没有让宝贵的时间耽误,而是在全面的教育下个人素质上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实践操作,在教育中都得到了重视,这就是这代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原因,也是这代人在艺术成就上陡然振起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些年,70后在艺术界的粉墨登场,不但给艺术界吹来一股新鲜空气,其成就更是让大家刮目相看。这一代人是理论与创作兼备的艺术家,他们成为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后,必然带来一个全新的艺术振兴时代。</p><p style="text-indent: 2em;">治国的综合素质极好,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中还是在书法创作上,都有很好的表现。用谦谦君子一词来形容他给大家的印象最为合适。儒雅、谦和、智慧完全符合形容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修为。而这些素质又恰恰是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素养。所以,察其人便可知其作品风格应为中和、清淡、内敛、微妙一路。这就是书如其人、书为心画。“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书论》)这应该就是指像治国这样的儒雅之人所具有的书家品质及书写的状态,而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在创作上任意而为,书写出法理俱在又情寓其中的作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70后的一代人受教育的优势在于教育的复兴下,受到的教育全面而扎实。经过多年政治运动后,国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空前加大。这些必然使得这一时代的学子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治国即是如此,这种素质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学习历程。尤其是他最初学理,后来由理入文的转变,让他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中,既保持了原来理科专业的逻辑与严谨,又有了转文之后在学术上的丰富知识和才情洋溢的特点。</p><p style="text-indent: 2em;">治国在书法的学习上很全面,真、草、隶、篆、行诸体皆备。其实作为一个书家,不一定要求每一种书体都精通,但若是能够每种书体都进行深入学习,必然会整体提高对书法的理解与认识,也必然能够在创作上提高很多。尤其对文字的演变、技法的训练,章法布局的异同等方面,感受更为深刻,这是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国的楷书取法魏晋,尤其对钟繇楷书的钟爱让他的作品充满优雅气象。笔法纯正、结体严谨,气息流畅,而且还有着墓志楷书的坚实与浑厚。通篇观之,既有厚重之感又不失流荡之气。既有魏晋楷书的纯雅平和之气,又在结体上有丰富变化,且细微处常带有汉隶的微妙用笔,生动之感,让观者赏心悦目。治国在行草书的学习与创作上,依然属于二王帖学系统,对于《十七帖》等经典法帖的学习能够充分反映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这一类作品属于相对端稳含蓄的风貌;另外一类恣情洋溢的作品能够看出他对明清大草的钟爱,这一类充满才情的作品,除了表现在他的行草书作品中,在隶书的创作中也常见。用笔泼辣,结体恣肆,充满着一种不羁的状态,这是和他的纯雅风格的书法作品正好成两级对立,这一方面是治国对各类书体、书风的尝试与研习,同时也能看出在他的内心情感中,始终是沉稳与激情并存的。治国有一部分篆书作品写的尤其浑厚古穆,对于篆书的学习,他是既重视先秦、秦汉之时大篆与小篆的学习,又常常对清代与民国的篆书大家的作品爱不释手,尤其是吴让之、吴昌硕这些充满浑厚拙朴书风的篆书大家的作品,更是让治国钟爱、研习时久。篆书的长期研习对于行草书的线条质感尤其重要,这就是治国让自己尽量多种书体兼顾的初衷。</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为书画杂志编辑的治国,眼界上可谓见多识广,心态上也是平正端稳。他必须接受各种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让自己在工作中、专业上观点不至于偏狭。工作上养成的这种眼界与心态也直接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上。所以,纵观他的作品,无论是真、草、隶、篆、行任何一种书体,呈现的主要是平正、端庄、中和、内敛、儒雅的书风,间或姿态放纵、情感恣肆的一类。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他创作上技法学习的全面,也能见出他作为一个书家有着较高的综合修养,更能反映出治国内心的丰富情感。一收一放,收放之间,尽显风采。不只是在用笔、结体与章法的经营上,还有作品上流动的书卷气,更是让人面对他的作品,为之赞叹!<br/> <br/> (作者为上海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p><p style="text-indent: 2em;"><br/></p><p style="text-indent: 2em;"><a href="http://www.laolee.net/image/22.html" target="_self">梁治国作品欣赏</a>(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a href="http://www.laolee.net/image/23.html" target="_self">梁治国作品欣赏(二)</a><br/></p> 最后修改:2018 年 09 月 13 日 11 : 52 AM © 允许规范转载